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56篇
  免费   3060篇
  国内免费   1635篇
医药卫生   33051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975篇
  2021年   1202篇
  2020年   1108篇
  2019年   544篇
  2018年   607篇
  2017年   791篇
  2016年   629篇
  2015年   1194篇
  2014年   1483篇
  2013年   1907篇
  2012年   2843篇
  2011年   2933篇
  2010年   2642篇
  2009年   2270篇
  2008年   2303篇
  2007年   2169篇
  2006年   1838篇
  2005年   1391篇
  2004年   992篇
  2003年   784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580篇
  2000年   430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334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314例正常对照组的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的多态性。结果: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在NSCL/P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多态性与山西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992.
<正>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常见于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及耳下等部位。其好发于浅表部位,深部的常被误诊。发生于腮腺区的表皮样囊肿较少见,发生于腮腺内的更为罕见。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对成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DPSCs,分别以不同浓度MTA浸提液作用于hDPSCs。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ethyl thiazoly tetrazolium,MTT)法测定MTA对hDPSCs增殖的影响;Von Kossa染色法检测hDPSCs钙化结节的形成;通过酶标仪法检测hDP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的活性;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 mg/mL MTA能促进hDPSCs增殖,其ALP活性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并可见Von Kossa染色呈阳性,有钙化结节形成,且能明显促进牙髓干细胞表达DSPP;而20 mg/mL MTA则抑制hDPSCs的增殖,ALP活性明显低于其他各组,Von Kossa染色阴性;而0.2 mg/mL MTA组及氢氧化钙组未能表现出明显的增殖分化活性。结论:2 mg/mL MTA能促进hDPSCs的增殖,并能诱导hDPSCs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20 mg/mL MTA抑制hDPSCs的增殖,并且抑制hDPSCs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标记口腔鳞癌组织和正常口腔组织中的淋巴管,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值,探讨口腔鳞癌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88例口腔鳞癌患者组织的podoplanin表达;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口腔鳞癌和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正常组织和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淋巴管密度(癌周、癌内)。结果:口腔鳞癌及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有显著差异(P<0.05)。癌组织内淋巴管小而闭锁,癌组织周围的淋巴管大而扩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周淋巴管密度(14.270±4.610)显著高于无转移组(9.450±2.4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癌周淋巴管的生成可能是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将手术导航系统与放射性粒子内照射治疗相结合,探索更高精度植入125I放射粒子的方法,从而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已累及颅底及眶尖周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方法:肿瘤侵及颅底、眶尖周的腺样囊性癌患者11例,术前进行MRI扫描。术中运用BrainLAB手术导航系统定位并引导手术进行。结果:术中避免了颅脑及眶内组织损伤。完成了放射粒子组织内均匀分布,定位准确,无一例出现颅脑损伤及视力影响,治疗有效率(response rate,RR)达100%,疗效确切。结论: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进行颅底眶尖周放射粒子植入是精确、安全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加载,获得下颌骨体部缺损钛板内固定重建的生物力学分布,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在已经建立的含完整牙列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模拟下颌骨体部缺损行内固定钛板重建,并加载分析其下颌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应力集中分布于下颌支的前缘、后缘及缺损边缘处钛板,内固定钛板靠近缺损边缘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剩余部位应力较小且分布均匀;内固定钛板最具有位移趋势的位置靠近下颌骨缺损前段处。结论:重建钛板靠近缺损边缘处,应力集中是临床上钛板折断、钛钉松动、脱落的生物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初步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应用于动物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通过模拟牙周炎骨缺损形态在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作3个大小为5mm×5mm的急性二壁骨袋的骨缺损模型,深达牙面。采用自体对照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胶原膜组、聚四氟乙烯(e-PTFE)膜组、空白对照组,共5只Beagle犬、14个实验部位。术后2、4、8、12周将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镜Ca、P元素微区定量测定。结果该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和暴露后抗感染能力。术后12周,仿生型改性胶原膜组的新生骨高度、体积与e-PTFE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引导的新生骨钙磷比值(Ca/P值)高于空白组及e-PTFE膜组。结论动物实验显示,该新型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提高牙周骨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杓型与非杓型变化对外周动脉和肾脏损害的影响. 方法 按照动态血压仪检测结果,共纳入187例老年人,其中ISH非杓型组51例、杓型组70例,平均年龄(72.4±5.6)岁,正常血压对照组66例,平均年龄(71.7±5.3)岁;测定各组踝臂指数(ABI)、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值. 结果非杓型组baPWV为(1869.3±285.6)cm/s,高于杓型组(1703.1±235.2)cm/s(q=4.73,P<0.01),非杓型组ABI为1.0±0.2,低于杓型组1.1±0.2(q=4.74,P<0.01);非杓型组血CystatinC为(1.4±0.5)mg/L,高于杓型组患者的(1.0±0.5)m g/L(q=6.92, P<0.01),杓型与非杓型ISH组血RBP值均高于对照组,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9,P>0.05).当baPWV>1400 cm/s时,非杓型组和杓型组例数分别为47例和64例,非杓型Cystatin C水平为(1.4±0.5)mg/L,高于杓型组(1.1±0.5)mg/L(q=5.59,P<0.01). 结论 老年人ISH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杓型更易发生外周动脉、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PPDG)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PPDG(PPDG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7例行胆囊切除术(切除术组)和13例手术胆囊造瘘(造瘘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安全性等进行比较. 结果 切除术组和造瘘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32.4% (12/37)和7.7%(1/13),5.4%(2/37)和7.7%(1/13)和(25.4±16.5)d和(32.0±12.5)d,PPDG组患者无并发症和死亡,平均住院天数为(19.5±9.8)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PPDG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